" >
在加沙这片被称作“地带”的土地上,生活充满了破旧、拥挤与混乱,仿佛一眼望不到头。然而,对于汉娜·瓦埃勒·哈瓦杰莉来说,这里不仅有家,还有她热爱的足球。
尽管生活艰辛,这位10来岁的女孩却总是笑容满面。她拥有父母赋予的大长腿,不久前加入了一家名为阿赫利·努塞拉特的足球俱乐部,这是整个地带第三家,也是她生活半径内唯一一家专为女孩设置的足球训练机构。教练告诉她,他们计划组建女足,未来或许还能参加联赛。
汉娜渴望踢球,她希望能为家乡赢得冠军。她训练刻苦,天赋出众,两条腿像小鹿般敏捷。她还主动为球队招揽人才,将表妹和朋友带入队伍。对她来说,艰难而平静的日常生活没有什么不能承受的,她愿意努力过上美好的生活。
然而,空袭突然降临,汉娜的家被炸弹击中。幸运的是,一切发生得很快,痛苦并不漫长。
死讯传回俱乐部,女孩们第一次真正意识到:足球不仅仅是游戏,它还承载着生命的重量。
在加沙地带,体育设施成了难民的避难所。大型体育场的断壁残垣成了他们栖身的依托,荒芜的草坪上搭起了简易帐篷,残破的球门成了晾衣架,废弃的替补席成了休憩的凉亭。这里与其说是体育场,不如说是避难所。
尽管生存是第一需求,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,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生存,还有归属、尊重和自我实现。在汗尤尼斯城区,孩子们在“临时足球场”学习足球理论,这是巴勒斯坦足协支持的体教项目。联合国有关部门也在尽力提供帮助,让孩子们在艰难时刻有所寄托。
足球,是他们精神的避难所。即使在最艰苦的处境中,足球从未停止。人们在沙滩、街角、被轰炸的房屋旁踢球,自发聚集的观众中,很多是受伤者。当战局缓和,巴勒斯坦足协在海滩边举办了一场小型锦标赛,尽管条件简陋,但所有人在蓝天和阳光下与战争废墟的合影在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。
在达达阿布难民营,足球同样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希望。奈伊塔在难民营里用木棍制作足球,他的“奈伊塔手作牌”足球因为价格低廉而受到欢迎。他希望有一天能开一家体育装备企业,从难民营做起,走向世界。
在约旦河西岸的艾达难民营,一支名为“拉吉凯尔特人”的球队应运而生。他们用巴勒斯坦国旗设计的球衣,表达了对“绿色卫队”的感谢。尽管他们无法注册为职业俱乐部,但他们的存在和努力让世界看到了巴勒斯坦人民的坚韧。
尽管体育无法改变一切,但它给苦难中的人们带来了快乐。在这里,足球不仅是运动,更是希望和信念的象征。